坚持机制体制创新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2014年联席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2014年12月31日,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管理顾问委员会、学术委员会2014年联席扩大会议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召开。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基础司司长马燕合、国际合作司副司长陈家昌、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巡视员谢极、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廖国华、常州市武进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陆秋明等多个政府部门领导和学术界的众多院士、专家以及企业界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实验室主任、中科院半导体照明研发中心主任李晋闽研究员主持。
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李树深院士首先在致欢迎辞中表示,半导体照明是近几年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行业,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授予了三位蓝光LED发明人,各国政府也非常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实验室经过多家单位联合共建以后发展很快,希望今天的各位领导、专家及嘉宾能对实验室的运行、发展方向予以指导和帮助。
随后,实验室理事长吴玲、外方主任张国旗教授等向在座的领导、专家及嘉宾介绍了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汇报了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情况。作为目前我国唯一依托联盟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已经建立了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发起研究单位和龙头骨干企业代表组成,决策实验室研发方向等重大事项。由师昌绪院士担任实验室首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研发人员200多人,“千人计划”“百人计划”海外博士有15人以上。建设两年多来,申请专利200余项,已授权52项,也有原创性的国际性专利授权。作为国家标准委“半导体照明应用及能效标准工作组”组长单位,实验室联合企业通过共性技术研发成果制定先进技术标准,牵头制定8项国家标准,11项联盟标准,2项国际联盟标准,3项纳入发改委和国标委的“百项能效标准”,在规格接口、加速测试方法等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进展,路灯模组接口标准已被企业广泛采用,初步解决了不同产品间兼容互换的问题。联合30余家企业开展了6项共性项目,共享专利42项,参与项目企业研发人员超过100人,技术服务企业超过200家。孵化转化技术成果10余项,已孵化6家公司,并且在可见光通信、智能控制及可穿戴设备研发及产业化上有较大突破。但在实验室成果转化过程中也遇到问题,如目前中国LED企业对前沿性技术成果的承接能力较弱,实验室缺少工程化技术验证的中试平台,以及技术团队随孵化公司流失的问题。
吴玲指出,实验室通过联合创新的方式,在体制机制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创新。在体制创新方面,采用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相结合、集中与分布的建设方式,以增量激活存量,联合科研机构与企业共同注册混合所有制的非营利研发实体。在激励机制方面,项目利润50%奖励团队,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在评估机制方面,侧重于专利、标准及转化收益。在国际合作方面,整合全球智力资源,为己所用,形成技术和产业思想库,面向世界征集创新成果,提供技术、资本和市场一站式服务。实验室两年来的成果表明依托联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尝试,通过发挥联盟在行业的专业性、中立性和开放性,体系化、结构化的服务能力,通识型、多元化的专业团队等方面的优势,高效整合了全球创新资源,围绕产业链打通了创新链,融合了资本链。吴玲表示,如果说培育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二十年,那么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才刚刚走到一半。前十年我们解决了性价比有优势的生态光源的问题,后十年要在按需照明、超越照明方面进行研发和布局,尤其是在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硅和第三代半导体技术集成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应用和创新空间,在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实现跨界融合。按照会议议程,由吴玲宣读联盟决策委员会决议,聘请曹健林同志担任实验室新一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王占国院士表示,实验室应该对一些前沿技术进行战略布局。周炳琨院士认为,联盟及实验室在产学研等方面起到了连接作用,国家也需要有这样的重点实验室来真正发挥作用,要把这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发展模式搞得更好,同时实验室还应该进一步解决降低成本的问题。
陈良惠院士表示,成果转化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大问题,研究所的技术企业接不过去,只能就地转化,但这是暂时的,不能永远这么做。建议科技部和发改委能够一起搞个工程实验室,由联盟来负责搭建一个桥梁,鼓励企业更多的参与,把成果更快的转出去。LED光效达到了160lm/W,节能灯光效是80lm/W,LED基本上是节能灯光效的两倍,按节电30%计算,也相当于建两个三峡了,也是不得了的一件事情。
山东大学校长张荣教授表示联盟和实验室的机制很好,下一步可以考虑把研究优势和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需求结合在一起。
清华大学陈皓明教授表示实验室和联盟作为活的案例要总结经验,这对我们科技体制的改革很有研究价值,这比光通量提高多少更有价值,因为我们有大量的行业或者学科需要用机制的创新和改革来推动发展。
北京大学沈波教授表示实验室的机制在调动人员积极性方面做的很好,研发方面建议从LED向第三代半导体更广的应用方向,更广的氮化物材料体系方向发展。
常志刚副院长表示,联盟相当于一个大的协同创新中心,从它的机制到运行,十年的时间里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建议联盟包括实验室进一步加大与艺术的协同,最好成立艺术的专委会,形成跨界,产生新的成果,在艺术领域发掘更大空间和潜力,衍生出新的产品来。
关积珍理事长表示,实验室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非常明显,从经济来源到运营组织,包括它面向的服务对象,跟很多现有的重点实验室不同,是立足产业链,推动政产学研结合起来协同创新的中心。半导体照明跟传统照明不同,跟很多领域都能找到结合点,智能照明与智能交通结合,会有很多新的技术和新的方向产生。建议实验室在公共基础设施资源的一体化或是互联互通方面做些推动工作,也是很有意义的。
利亚德董事长李军建议,目前LED高清显示发展非常快,联盟是否可以考虑建设LED显示的分实验室,联盟有很多资源,要充分利用起来。
赵玉海司长表示,最近几年参加了好几次实验室的活动,每次来关注的点都不太一样,从最早的芯片光效到成本,再到可靠性,今天来好像前面的问题基本上都有解决对策了,现在关注产业整合和健康发展。赵玉海司长认为,LED产业发展已经过了最艰难的阶段,下一步提三个建议:一是加强跨界技术的整合应用,照明是集中在半导体技术组件上,但跨界应用对搞半导体技术的来讲很多都是全新的,怎么能够实现技术融合既是发展的机遇也是需要迈过的坎;二是要坚持顶天立地,要更多的关注顶天的事。顶天立地是很难的,跨度很大,要求团队要适应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发展。实验室现在的创新团队是各种人才的综合,有能力实现既顶天又立地;三是利用互联网搭建开放创新的平台,搭建大平台很重要,要与新的商业模式结合,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闫傲霜主任表示,习总书记给北京赋予了一个新的核心定位--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职责是“搭平台、聚人才、接任务,出成果”。实验室的发展,完全体现了这四句话,是一个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的平台。对于下一步发展,一是定位要认真思考,实验室要做企业想做而做不了的和企业没想到而实验室看到的前瞻性的研发,联合有意愿的企业一起做,把前沿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结合到一起;二是目前在推进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企业急需的是今天的粮食,不是明天的种子,实验室可以坦率的告诉企业,可以给企业今天的粮食,并告诉企业,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希望能备一点明天的种子,这也是实验室应该发挥的作用。
谢极巡视员表示,习总书记在经济会议上提到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结构调整,结构调整要靠科技做乘法。今后国家实行两个控制,一个是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个是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会分解到地方。在进行产业布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两个约束性的目标。
陈家昌副司长表示,希望联盟和实验室继续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的故事,用好全球的人才。希望联盟有一些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够引导技术的进步,推出一些属于联盟的概念和模式。
廖国华副主任表示,中关村是全国创新政策的先行先试区,中关村管委会是一个环境营造和服务的部门。我们与联盟一起在成长,积极参与推动联盟和实验室的发展,下一步将针对联盟和实验室如何发挥好在产业组织中的作用,会研究并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使中关村的人才环境和创新环境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
陆秋明副书记表示,实验室平台的机制体制非常好,符合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地方产业要转型升级,只能自主创新,武进高新区将继续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发展。
实验室管理顾问委员会秘书长李新男表示,联盟应该利用现有优势和基础,谋划建设国家产业重大创新基地的实体化平台,实现前沿性技术研发、工程化试验验证、行业辐射与示范、创新人才集聚与培养和科技服务等五大功能。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虚拟的网络化平台,让实体的重大创新基地和网络化创新平台结合,对整个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最后,曹健林副部长在总结讲话时指出,联盟及实验室在引导产业创新发展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很多问题也很值得政府、大学、研究所来反思。2014年是科技界的改革年,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必须不断推进改革,同时不断适应环境发展变化。联盟和实验室对创新发展应满怀信心。曹健林对实验室还提出两点建议:第一,要坚持自身的定位,很多方面联盟建设的实验室更灵活,束缚更少,大胆创新,一定要坚持下去。第二,要继续开展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既有跨界合作,也有跨空间地域的合作。解决好共性的东西,就能吸引更多的人,事情就一定能做得更好。联盟建实验室很特殊,业务涉及科技部高新司、基础司、国际合作司、政策司四个司,同时都参加了实验室的发展讨论并给予了支持,这既说明实验室干得好,也说明意义很重大,有很多创新的地方值得各司来总结经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标委等部委也联合对实验室给予了支持,希望能够共同努力,共同培育好这个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国家重点实验室。